楊兆林每天練功不綴。
8歲的劉俊鏗在72歲的楊照儂指導下練習十八掌基本功。
龍頭環民間武術協會會長劉大慶在打木人樁。
“手腕對準前胸,小臂要定住。”在沙溪鎮龍頭環小學的操場上,32歲的劉燦宏正手把手地為三年級的劉俊鏗糾正動作。經過3年的學習,現在年僅8歲的劉俊鏗打起本地傳統武術十八掌來乾淨利落,一招一式有模有樣。
與同出一源的十八掌不同,在西區長洲村學習左手棍法的人多是20多歲的青年。記者來到前洲祠時,幾個20出頭小夥正在祠堂前訓練。只見他們排成兩排,拿起2.7米長的鼠尾棍,先是紮好馬步,再迅速打出一招下馬棍,動作剛勁有力,耳邊不時傳來棍子碰觸到地面發出清脆而整齊的聲響。
本月中旬,西區長洲的左手棍、沙溪龍頭環的十八掌兩項傳統武術項目入選中山市第八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雖然是兩個不同鎮街、兩條不連接的自然村,但是溯源可以發現兩個武術項目頗有淵源,都屬於晚清時期洪拳一脈的不同分支傳承。兩個項目申遺材料的撰寫者之一、我市著名書法家黃衍增告訴記者,這兩項武術承前啓後的重要傳承人,正是他的曾祖父黃建猷,他出生於1835年,長洲北堡人,自幼得名師香之烈傳授洪拳一脈武學,藝成後先後在長洲北堡和沙溪龍頭環設館授徒,時人尊稱“老黃師父”。如今在兩地流傳的左手棍和十八掌均為他所傳授。
夜晚8點的龍頭環村裏,鍛鍊的村民隨處可見。跑步、打籃球、跳廣場舞,運動方式多種多樣,但對於大多數村民而言,每天必不可少的鍛鍊項目裏定會有十八掌。龍頭環民間武術會負責人王建欣喜地告訴記者,村裏有5個祠堂和1個文化中心,幾乎每晚都會聚集着一羣孩子學習十八掌。龍頭環村也將十八掌搬入課堂,納入當地學校的體育教學課程,除了開展課後興趣班外,龍頭環小學還專門製作了培訓教材。如今村裏無論是老中青抑或是少年,即使不能完全熟習全部套路,也總能徒手演練幾個把式。
今年27歲的黃梓軒從10歲開始學習左手棍法,如今已經作為師兄教授了幾批新人;此外,他還定期到附近小學和高校社團裏授課。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正前赴後繼地成為傳統武術的新傳承人。
兩位十八掌的傳承者在村學校練習時,吸引村民駐足觀看。
九叔(白衣者)在指導年輕學員練棍。
年輕一輩在練習基本功“手抓石墩”。
在九叔(前排右一)帶領下,左手棍傳承人在祠堂前揮舞着長棍。